婆仔屋的消失與永在——私記憶、藝術文獻與澳門現當代藝術現場(三)Old Lady House -- Memories, archives and sites :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of Macao III

廢墟讓我們想到曾經存在的過往和無法出現的未來,它以烏托邦的夢想誘惑着我們,從不可逆轉的時間中出走……

——《廢墟迷狂:欣賞廢墟》,斯維特蘭娜.博伊姆

有些地方,那怕消失了,仍會在人們的記憶與複述中存在。每次經過澳門瘋堂斜巷的「婆仔屋」時,我都忍不住想像,廿年前曾進駐在那裡的「婆仔屋藝術空間」。

這個空間在澳門藝術史上真正存在的時間只有2001至2002年間短短的兩年,但它所棲身的院子則有超過一百年歷史,婆仔屋的名字則是由於它在廢置及演變為藝術空間之前,曾是一所女老人院。

據2002年出版的《婆仔月事》記載,空間在2001年初由本地藝術團體拍板視覺藝術團和石頭公社首次用作放映及展演的場地。後來,在一班藝術工作者的努力下,婆仔屋藝術空間在2002年正式註冊成立,很快便成為澳門當代藝術最活躍的發生地,雲集兩岸四地甚至海外的藝術工作者。

婆仔屋的面積約1,300平方米,包括一座院子、兩幢古老葡式建築物及其內的32個小房間,用作不同的展覽、工作室和工作坊活動;庭院中央,兩棵老樟樹環抱四周,包容着藝術的一切可能與不可能。

可惜好景不長,婆仔屋於2003年1月因故中止。當時許多海內外藝術家及公眾曾以一人一信的方式呼籲保留,卻並未成功。但經過一番爭取,藝術家們總算能在「牛房」繼續營運,變成後來的牛房倉庫藝術空間。

婆仔屋儘管存在時間短暫,卻孕育了大量當代藝術實驗,它有幾個重要的特點,包含廢置空間的再利用、由藝術家群體自主營運、發展跨媒介與跨文化的藝術項目、帶動藝術與社區的有機結合。現在散落澳門各區具代表性的藝術空間與群體,當年都曾在此共冶一爐,包括錄像、現代舞、實驗音樂、劇場、版畫、陶藝、裝置、漫畫、兒童藝術、社區藝術、行為藝術……婆仔屋就像是澳門另類藝術空間的始祖。

談到另類藝術空間,國際上這類空間大多興起於六、七十年代,追求藝術的實驗性與藝術家的自主性。美國藝術機構Exit Art曾以《另類史:紐約藝術空間1960至2010》的展覽與出版,記錄紐約自60年代以來百多個重要的另類藝術空間,儼如一部另類藝術史,沖撃着主流的藝術史觀。筆者常常在想,如果澳門有這樣的一部小史,婆仔屋必然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章。

就國際的角度來看,澳門由於身處藝術市場的外緣,多種文化及傳統共存,它的社會與藝術環境本身便藴藏着多樣性,是萌生另類實踐的有機場地。事實上,婆仔屋時期裂變開來的不少藝術實驗與藝術空間,雖然規模不大,卻常常有着顛覆主流實踐的力量;只是這些曾在澳門出現或仍在掙扎求存的另類藝術空間,仍有待人們更多的關注與研究。

原載於 C2文創誌 第四十六期